“低水什么意思?”这问题听起来简单,但深入到水下作业领域,它的含义可就丰富多了,远不止字面那么直观。
在咱们这行,“低水”这个词,你得从几个层面去理解。最直观的,当然是水位低于正常情况,比如汛期过后,河流水位退去,露出平时被淹没的河床、桥墩,这时候我们下去看,那才叫“低水作业”。但这个“低水”,也不是越低越好,太低了,很多设备根本没法下水,或者说,我们用的潜水器、ROV(遥控无人潜水器),它得有足够的水深才能展开操作。
另外一种“低水”,更多是针对特定作业环境而言的。比如,有时候我们去检查水下管线,或者进行水下焊接、切割,即使整体水位看起来挺高,但因为施工现场周边的地形,比如有浅滩、障碍物,导致我们能够安全、有效地活动的区域水深很有限,这时候,我们也会形容为“低水环境”。这种“低水”更多是受限于操作空间和安全考量,而不是单纯的水位高低。
说到“低水”作业,它跟我们在深水区作业,感觉完全不一样。深水嘛,主要是压力大,通讯难,对潜水员的身体素质要求极高。可“低水”不一样,它有它自己的一套麻烦。
首先是能见度。你想,水位低了,淤泥、泥沙就更容易被搅动起来。尤其是在河道里,常年累月沉积的淤泥,一旦有人或设备下去,那水立刻就浑得跟墨汁似的。很多时候,我们只能依靠水下灯光,但即便如此,能见度也可能只有半米,甚至更近。这就极大地增加了操作难度,特别是精细作业,比如焊接、安装水下连接件,全靠手感和经验。有时候,我们得边清理边作业,效率自然就下来了。
我记得有一次,我们接到任务去检查一座老桥的水下桥墩。当时正好是枯水期,水位比平时低了不少。下去一看,桥墩底部淤积了厚厚的泥沙,好几处混凝土都有剥落的迹象。问题就在于,这淤泥太松软了,潜水员一下去,周围的水就立刻变得非常浑浊。一开始我们还想着按照常规流程,让潜水员带水下摄像机下去拍摄,结果画面里全是模糊的黄泥。
后来我们调整了策略,先用一台小型泥泵,小心翼翼地把桥墩周围的淤泥往外抽了一些。这个过程得非常小心,一旦抽得太猛,反而会把更多的泥沙搅起来,适得其反。等淤泥稍微散去一些,能见度稍微好转,才让潜水员下去,用专门的工具清理桥墩表面的附着物,然后才能仔细检查混凝土的破损情况。这个过程耗时很长,比在能见度好的地方作业,风险也更高。
“低水”作业的风险,跟深水不一样,不是纯粹的压力问题,更多是操作环境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。
比如,在“低水”区域,水流的速度可能因为地形变化而变得非常不稳定,有时候会形成局部的涡流。潜水员或者ROV如果没注意到,很容易被卷进去。尤其是在一些狭窄的通道或者桥孔下面,一旦被水流带偏,后果不堪设想。
另一个常见的问题是底栖生物附着。在一些长期处于“低水”状态的区域,比如湖泊或河口,水底可能会长满水草、藤壶之类的东西。这些东西虽然不致命,但会缠绕住潜水员的设备,或者覆盖住需要检查的区域,给作业带来很大麻烦。处理这些附着物,我们也得有专门的工具和方法,不能一股脑地硬扯,那样很容易损坏下方的结构。
针对“低水”作业,设备的选择也得慎重。像我们平时常用的那种大型潜水支持船,在“低水”区域可能根本就进不去,或者说,它在浅水区操作本身就不太方便。所以,很多时候,我们会选择一些小型的工作船,甚至是一些可以在浅水区作业的浮台。
对于水下探测和作业,ROV的选择也得考虑“低水”环境的特性。有些ROV是为了应对深海高压设计的,体积较大,灵活性差,不太适合在空间狭窄、水深有限的“低水”区域作业。我们更倾向于使用一些小型、高机动性的ROV,它们更容易在复杂的“低水”环境中穿梭,并且能够更精确地进行探测和简单的操作。当然,手持式的工具,比如水下切割机、焊接设备,对于经验丰富的潜水员来说,依然是不可或缺的。
说到底,“低水”作业,看似简单,但背后的人力成本和技术要求,一点也不比深水作业低。有时候,甚至更高。因为你需要更细致的准备,更丰富的现场经验,以及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的能力。
很多时候,我们得提前对作业区域进行详细的水文调查,了解水底的地形、流速、能见度等关键数据。光是这个前期准备,就可能要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。而且,经验丰富的潜水员,对于“低水”环境的判断和操作,那真是“看得懂”的。他们能够凭借触感、水流的细微变化,来判断周围的障碍物,或者水底的结构。这东西,光靠理论是学不来的,得是实实在在做出来的。
我们公司,这些年也积累了一些在“低水”区域作业的经验。尤其是在一些内河航道、港口码头,经常会遇到这类情况。每一次任务,都是一次新的学习和挑战。不过,总体来说,只要准备充分,应对得当,“低水”作业也是完全可以安全、高效地完成的。关键在于,你要真正理解“低水”背后所包含的真实含义和潜在风险,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上。